回来自己的国家已有几个星期了,想起这几年在英国的日子,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。心里一直想衷心对身边许多朋友致谢。我在这期间生活过得很是悠闲,若不是家人及朋友在这,我还真有可能乐不思蜀了。
在英国生活的圈子相当单调,工作或教会,还剩的就是在家几个室友(由于我很沉闷,所以很少对话)。不是上班就是买菜,周末去教会。工作离住家很近,我就没买交通月票卡,更少出远门,多在自家附近逛逛(但已经够多超市了,ASDA/Sainsabury/华人超市/Tesco/Lidl...),经常骑单车或两条腿四处溜。有段时间身材胖了点,戒口不吃零食,走多两圈又变苗条了,多谢英国的冷天气,如果你能忍得住甜食,低温还是挺消耗脂肪的。
在英国除了工作,周末还是挺期待去教会的。很多人认为我的目的只是去认识些人而已(也不能怪别人,因为我是这么跟非信徒解释:p),不过如果这真的是我的唯一目的,我可能早就放弃定期去教会了。这也不奇怪,很多基督徒来英国后也不大愿意主动去教会,我去过好几间西人教会,沉闷、呆板、老人、证道听不明白、表面交流弥漫大部分教会,多数白人放弃去教会(圣诞节可能会出现的),十之八九都是外地黑人在聚会。后来我不堪寂寞,还是寻回华人教会,毕竟有服侍及与别人真切交流的机会。
我也曾经在周日工作遇到挣扎,后来都是在主的旨意下被迫放弃。所以我没机会到华人餐厅工作,Subway没做太久,最后在一间印刷公司呆下来。回顾过去,上帝还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及看顾我,使我不致缺乏也不高傲(牠太了解我了)。
伯明翰读书期间在华人循道会呆过一段时间,很高兴认识一些弟兄姐妹及马吴平牧师;而在伦敦就业期间则认识了彭大明牧师及一群在Greenwich大学的弟兄姐妹。我所认识大学的朋友印象中有两个共同点:羽球及晚餐!有好几个难忘的周末我都这样度过了:) 当然我不能忘记我那几个大学的猪朋狗友,吃喝玩乐是在大学生活免不了的。
一个人独自生活会令你经常想很多东西,不过这可能也是我的性格。我经常与同事为了一些小事争辩讨论分析,但我有个坏习惯,解释不耐烦时声量会放大,别人多误以为我动气了,我每次都没好气解释“我说话大声不代表我没礼貌”,就草草结束话题了。
偶尔我也很爱跟教会除信主的弟兄解释圣经,有一次一位来自中国的弟兄问上帝为何造人。我就解释这就像一个父亲为了能有机会爱他的子女而打算生育小孩,他两个眼瞪着我说人不是为了传宗接代才生小孩的吗?我才发现有些事情真的有文化及国情差别,是很难理解某些事的。
我又想起一个很经典的故事,青蛙在一个慢热的锅里泡澡滚死。这故事听过看过多次,后来我在一次冲凉想起一个问题,热水就算慢热到了一定的温度,人都会感觉得烫热的,青蛙这故事多是编出来的。不过我又自个儿想,青蛙是冷血的,体内外同时变化是不会察觉热的,我觉得这个寓言应该解释为人不应该人云亦云,要有自己的原则及看法,不能随风漂流。
结果,我上网查证却发现这个实验应该是假的,有人真做过试验,青蛙在摄氏60度就全跳出去了,反而直接丢在烫水的立即死掉。
结论: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别的。
事实与人心有时是丑恶的,我只择美好的事物回忆,因为我认为这世界需要更多的感恩与向往,而不是憎恨与悲伤。记性不好,回忆有限,谢谢您的八卦。